
解放战争之前的二十年,毛泽东在其军事斗争生涯中,经历最多的是战略防御战,即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这完全是由于战略上的敌强我弱局势所决定的。在与国民党军队、日本军队展开的游击战争中,毛泽东一直优先坚持的军事原则是“敌进我退”,当敌人进攻时我先退却,然后才是“敌驻我扰”,或“敌疲我打”,或“敌退我追”。在任何战争中,当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时,强者多处于进攻,弱者多处于防御。由此,也就形成了战争的一般趋势爱配资,强者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首先发动进攻,弱者则处于被攻击地位,要优先设防。这是战争中的常有现象。
经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和概括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主动性的概念,定义了敌我双方如何力争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思想。从而为八路军、新四军在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进攻时,力争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游击战的胜利,提供了战略指导,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而力争战争主动权,也成为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的基本原则。
1938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这两篇著名的抗战军事著作中,都讲到了战争的主动性概念。毛泽东指出:“这里说的主动性,说的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 (《毛泽东选集》第2卷,487-488)“ 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迫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同上,410)这就是说,在战争中,军队处于主动或被动地位,关系着军队的胜负和成败。
他进一步论述道:“但是主动或被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分不开的。”“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同上,488)这就是说,战争力量的优劣,决定着军队处于主动或被动地位。
但是,毛泽东认为爱配资,战争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双方的主动被动地位也是相对的。
毛泽东对抗日战争中日本和中国军队的优劣和主动被动地位进行了分析。他说:“日本因其具有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个有利因素,对于我们弱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优势,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动权的基础。”但是它“又有其他许多不利因素”,“于是在总的方面,它的地位就变成一种相对的优势,因而其主动权的发挥和维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的东西。”“中国方面,虽然在力量的程度上是劣势,因此造成了战略上的某种被动姿态”,如果“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因而也减少了被动的程度,仅处于战略上的相对的被动地位。”(同上,489)
通过以上的分析,毛泽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各自拥有的相对优劣条件和相对主动被动地位。这是毛泽东从战争的静态上分析得出的结论。
但是,任何战争都是展开着的,都是动态的。毛泽东提出:“一切战争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同上,410)“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同上,488)因此,抗日战争也就成为敌我双方力争主动、避免被动的战争过程。
毛泽东为中国军队提出了一个力争主动、脱离被动地位的战争策略。“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同上爱配资,489)
毛泽东认为:“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同上,490)毛泽东进一步解释道:“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的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同上,490)毛泽东在这里概括出了一个战争中通行的战略原则,在任何战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和相对被动地位的一方,都可以通过人工造成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转变为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战略转变,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决定性的条件,这就是要“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同上,490)
“为什么呢?”毛泽东回答道:“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同上,490)
最后,毛泽东得出结论:“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同上,491)
这就是毛泽东通过分析研究战争的主动性,而总结概括这就是毛泽东通过分析研究战争的主动性,而总结概括出的一条战争的基本规律。他列举了中外历史上发生过的由于主观指导上的正确或错误,使弱军打胜仗、强军打败仗的许多战例,证实了这个规律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毛泽东当时总结概括出这一战争规律,目的是为中国军队力争优势和主动地位而提供战略指导。但是,中国政府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蒋介石,毛泽东无论有多么高明的战争策略,都不会被蒋采纳。蒋介石在指挥中国军队对日战争中,经常出现毛泽东所说的主观指导的错误,导致许多战役和战斗的失败,无法形成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的战争局面。历史不允许假设,如果完全由毛泽东来指挥抗日战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图片
毛泽东关于战争主动性的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依靠毛泽东主观指导的正确,使解放军不断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毛泽东分析国民党军队处于相对优势和主动地位,共产党军队处于相对劣势和被动地位。他制定了正确的战争策略,指挥解放军在战略防御中不断展开战役和战斗上反攻战,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一百多个旅,造成了解放军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
到解放战争第二年年中,即1948年春,毛泽东对战争形势有了全新的判断,他认为解放军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向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地位转变。毛泽东形容道:“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毛泽东文集》第4卷爱配资,333)他确认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已到来,因此作出了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伟大而正确的战略决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天创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